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活动。引人注目的新情境问题正以旺盛的生命力成为高考物理试题中的一个亮点。这类题多以当今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动态为立意背景,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的新知识、新情境、新方法等新信息。它要求学生在考场上独立完成现场学习、接受新信息,将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加工、联想、类比等处理,并与原有物理知识衔接,进而迁移、创造,解决新问题。这类问题情景高度陌生,不但能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考验,有利于公平竞争,能抑制“题海战术”,有助于中学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扭转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情境问题中隐性地渗透了高中物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研究问题方法,显性地提供了有关的新知识以及物理学一些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运用高中物理知识和有关的方法以及问题中提供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来分析解答问题。在“科研性问题”中,科学研究情景常指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且与中学物理教学关系密切的物理现象、探索研究以及实验测量和探究,类科学研究情景指的是模拟科学研究过程所创设的问题情景。
新情境问题的出现,对我们传统的物理教学敲响了警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对知识或方法进行概括讲解→范例分析→巩固练习。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学生不知道学习这个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是什么?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没能真正的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面对新情境问题,我们物理教师将如何开展物理教学呢?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物理常常演变为解题训练,应用和实践似乎与物理不相关。所涉及的习题大多是模型化的,诸如“小球、轻杆、光滑水平面、木块在斜面上滑上滑下”等高度理想化的模型。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很少需要对研究对象和物理情境进行抽象和理想化的处理,或者只需进行简单的模型化。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丰富多彩的物理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干巴巴的物理符号和公式的堆积。
新情境问题把中学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弥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新情境问题的重要功能就是增强了物理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它向学生敲响了警钟: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不能学好物理的,物理学是和生产、生活、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转化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三是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的中学物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适应。
例1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固定于路边的照相机相隔两秒连续两次对车拍照,得到清晰照片,如图所示。分析照片得到如下结果:(1)在两张照片中,悬挂在公共汽车顶棚上的拉手均向后倾斜(2)对间隔2s所拍的照片断比较,可知汽车在3s前进了12m。若拍照者观察到拉手悬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保持不变则拍照者根据照片分析不正确的是:
(A)拍照第一张时车正在加速
(B)可求出车在1s时的运动速度
(C)后来发现车顶棚上的拉手自然下垂,则汽车一定停止前进
(D)后来发现辆棚上的拉手自然下垂,则汽车可能做匀速运动
答案:(C)本题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公共汽车,通过这样一个熟悉的情景把物理学中的力和运动的关系考察出来,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用。而且此题和教材的频闪照相相联系,以及打点记时器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共鸣,将枯燥的物理模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像柯受良飞越黄河、蹦极跳、观日出、估算心脏功率、百货商场中的电动扶梯等,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已经出现在高考题中,并且对中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从报刊、杂志、因特网等媒体上,及时捕捉反映科学前沿与动态的最新信息。譬如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可以结合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知识来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