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近日对小行星探测器带回的首个小行星矿物进行研究,发现了漂浮在太阳系周围的岩石的演变之谜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小行星探测器带回首个小行星矿物,科学家近日通过对小行星矿物的研究发现了漂浮在太阳系周围的岩石的演变之谜。研究结果发表在2月27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日本“隼鸟(Hayabusa)”号小行星探测器采集到了近地小行星“丝川(Itokawa)”表面的微小尘埃样本。实际上,“隼鸟”号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原本以为失败了,但发生了奇迹。“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2003年发射后不久,它被一个巨大的太阳耀斑灼烧。它在2005年与“丝川”小行星交会时,控制人员失去了对其探头的控制。即使它最后降落在550米宽的“丝川”小行星上,但样品采集任务失败。在日本的小行星矿物采集使命成为人类智慧的象征时,2010年6月13日,“隼鸟”在澳大利亚内陆燃烧之前,样品返回舱脱落。舱安全着陆,紧张的等待后,科学家发现,尽管采样返回机制失败,但小行星尘埃奇迹般地落入了样本返回舱。“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被烧着,颠簸、旋转、消失,然后再次被发现,但“隼鸟”最终完成了其使命,科学家现在研究小行星尘埃的1500个微小颗粒。
现在,日本冈山大学(Okayama University)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其中的五个颗粒发现,“丝川”小行星由曾经不断高速运行的微小陨石形成。这些微小的颗粒只有40微米大小,只有人类头发宽度的一半。
科学家对这些小行星微小颗粒在显微镜下进行了研究。嵌在颗粒中的微小陨石坑、断裂,甚至熔化的微小陨石都是这些样品的证据。这些微流星体必须在纳米尺度衡量,以解释陨石坑。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它们必定是以每秒3至6英里(每秒5至10公里)的速度移动,换句话说,时速为11000至22000英里(18000至36000千米)。研究人员说,嵌在这些尘埃颗粒的证据,再加上太阳风粒子的影响,被统称为“太空风化”。
小行星携带有关我们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关键信息,它们是行星物质积聚足够的质量形成真正的行星的中间阶段。因此,研究其微观尺度上的形成物可揭示这些原始的星体。原始表面样品不能在地球上的陨石中发现,因为其表面一层在进入地球大气层中被烧毁了。
但是你可以在纳米尺度上解释太空物质高速碰撞的影响吗?数百万到数十亿年里,这些太空岩石互相碰撞。虽然小行星碰撞的机率比较低,但在太阳系的演化史中,它发生的次数足以产生大量的碎片。这些碎片,就其性质而言,它们非常有活力,而且太空中没有大气减缓碎片向下落的速度,它们最终击中了其它太空岩石。虽然碰撞充满活力和具有破坏性,但这些太阳系的原始碎片的累积,最终“打造”了行星,因此,日本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最终创造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太阳系的一个基本的机制。(尚力)
(责任编辑: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