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深度撞击探测器首次猛烈碰撞“坦普尔1号”彗星成为科学家的关注焦点,随后美国宇航局决定发射该探测器至第二颗彗星,执行EPOXI任务。11月4日,深度撞击探测器在哈特利2号彗星上空盘旋,彼此相距700公里。此次飞越彗星的早期拍摄照片显示灰尘喷射流源自该彗星表面,在这颗彗星上并未发现与之前勘测彗星有不同之处。研究小组称,该灰尘喷射流是由汽化冷冻二氧化碳(也叫做干冰)驱动。
目前,研究小组发布了深度撞击探测器高清晰相机拍摄的飞越照片,他们发现雪球云,这些雪球数量众多,从高尔夫球至篮球大小不等,环绕在哈特利2号彗星固体内核。美国布朗大学彼得-舒尔茨(Peter Schultz)在11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当我们发现哈特利2号彗星的雪球群时,我们都惊呆了!这项观测意味着这些雪球状微小彗星环绕哈特利2号彗星周围。”
这是迄今第一次观测到的雪球脱落现象,深度撞击探测器第一个探测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就发现了脱落的冰微粒,但仅能由该探测器上的显微镜观测到。
许多图像连接在一起即可形成动态效果,在动态效果的“影像”中,雪球在相对的背景恒星下可显示移动。该研究小组通过结合轻微不同角度的观测图像,可建立3D雪球云。
深度撞击探测器的红外分光仪勘测显示,哈特利2号彗星释放的雪球并不是冰块,相反,它们是孔状显微冰晶微粒簇。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杰西卡-森夏因(Jessica Sunshine)是该研究小组成员之一,他说:“我们观测到绒状非常微小的冰微粒聚集体。”
该研究小组首席科学家迈克尔-阿赫恩(Michael A'Hearn)把这些雪球比作“巨大的雪花”,他指出,哈特利2号彗星比坦普尔1号彗星和其它迄今观测彗星含有更多的干冰,不同的成分暗示着这些彗星诞生于太阳系不同的区域。
阿赫恩称,这项最新研究可揭示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确希望理解多少宇宙物质溶入太阳系早期,当时行星处于形成阶段。
在深度撞击探测器飞越哈特利2号彗星上空时,9个灰尘块明显碰撞在该探测器上,导致其运行方向出现意料之处的微小偏差。研究小组评估每个灰尘块的质量不超过0.2毫克,大约是一根眼睫毛的质量。这些灰尘块并不会对该探测器构成较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