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实验可见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一些周围的物品,设计出一些装置简单、可见度大、直观性强、现象明显而又出乎学生意料的新奇实验,将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一、巧用身边之物,加强实验的可见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进行实验。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比“正规实验”更让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和熟悉感,从而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电容器的充、放电”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石英钟来放大实验现象。实验前取出石英钟上的电池,让其停走,并按图1所示连接好线路。当电键K打到1时,电容器开始充电,石英钟A走动计时,说明左边的回路中有电流流过,使电容器的两极板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并在两极板间建立了电场,产生了电动势。随着两极板上的电荷增多,电场越强,电势差越大,当电势差等于电源电动势时,电路中就没有电流了,此时,电容器充电完毕,石英钟A停止走动。然后把K打到2,电容器开始放电,石英钟B走动计时,说明右边的回路中有电流流过,当电路中的电流为零时,电容器放电结束,石英钟B停止走动。由于石英钟耗电量小,充、放电后均能走动较长时间(2分钟左右),增强了实验的可见度。
图1
在初中物理的“浮力”教学中,通过分析一个浸入水中的立方体的六个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得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只需要用一个500ml的饮料瓶,就可以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把饮料瓶拦腰剪断,口朝下,瓶子里面放上一个乒乓球,瓶口下面放一接水的塑料桶;然后,用另一装满水的饮料瓶向半截饮料瓶内倒水。由于球与瓶口间有疑隙,水就从瓶口流出来,而球未浮起来。这是因为球的下面不受水向上的压力。把瓶盖拧上,再往里倒水,因为水流不出去,水就对球有了向上的压力,所以,球就浮起来了。这样很直观地解释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寻找闲置物,增强实验的可视性
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可以找到一些平时学校不用的闲置物,让我们的实验变得可视性更强。
效果。演示时,教师可将显像管颈部的行与场偏转线圈取下,然后接通电源。因为取下了偏转线圈,电子枪发射的电子经加速后将直接打在荧光屏的正中间,在荧光屏的正中间就会出现一个亮点。如果将条形磁铁磁极放在显像管颈部上方,就会发现荧光屏上的亮点会发生相应的移动,这就证实了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如果对调磁铁极性,就会发现亮点会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电子运动方向、磁场方向、电子受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如果增强磁铁磁场的强度,会发现亮点偏移距离变大,即证实了洛仑兹力的大小与磁场的强弱有关。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实验演示所要求的目的。
类似的小实验还有:
1.把吹鼓的气球浸入酒精后取出,暴露在空气里,球的体积会明显缩小。说明酒精蒸发时吸收了球内气体的热量。如果对着气球扇风,球会收缩得更快。从而表明液体蒸发快慢还与空气流动有关。
2.在做“热传导实验”时,在等粗、等长的铁丝和铝丝上均匀涂抹上蜡油,且在上面插上几根火柴棍。同时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可以看到在相同长度位置上,铝丝上的火些棍因蜡油先熔化而先掉下来。这形象地说明了铝丝比铁丝传热快。
3.让一面大鼓竖起来,用手托住漏斗并对着鼓面,使漏斗较细的一端正对着蜡烛的火焰。击鼓的时候,由于鼓面振动振幅较大,使得周围空气的振动振幅也较大,漏斗把这种振动聚集起来,可以吹灭蜡烛。这就把看不见的空气振动“看见”化了。
三、利用投影仪,放大“看得见”
在讲照相机快门的原理时,由于照相机的快门是受速度(曝光时间)和光圈两方面控制的,当速度调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