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光大:解读脸部密码的人(图) |
|
|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1-10-13 11:26:58 |
|
|
在电影中,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个人走到金库大门,由摄像头获取他的人脸图像,他的脸部特征就是进入金库的“密码”。
清华大学有这样一个人电子系苏光大教授,三十年兢兢业业,致力于解读“人脸密码”。
电脑画师:替代人工画像
影视、文学作品中,追捕嫌疑犯,会先画出肖像,然后张贴通缉。传统方法费时间久、工作量大、准确率低。有没有更科学的手段呢?苏光大想:“能否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难题?”
计算机来画像,需要电脑里有各种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脸型等的信息库。受害人凭记忆描述犯罪嫌疑人的各种相貌特征,操作人员在信息库取来与之相应的眼睛、鼻子、嘴巴……直到组合成一个与犯罪嫌疑人特征相像的人像。
1989年,苏光大课题组承担了公安部“GA计算机人像组合系统”研究项目。尽管只有1.2万元的科研经费,但苏光大仅用了三年,就成功开发了一套内容庞大、表达非常准确的计算机人像组合系统。系统于1992年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1994年,武汉市公安局即利用该技术破获了一持枪抢劫特大案件,成为我国利用人像组合破获的首起成功案例。之后,该系统成为公安部门的必备装备。
人脸密码:让嫌疑犯无处遁逃
“能不能依靠计算机组合的人像在人员数据库中搜索犯罪嫌疑人?”苏光大脑子里迸发出这样一个想法。
说干就干,经过多年努力,2008年1月,国内首套千万级数据库的人脸识别系统建成,这是中国最大的人脸识别系统。此后,苏光大主持了重点攻关项目“数字影像资料处理及检验技术”的研究, 2010年7月28日,该项目通过了公安部的验收。当年,该技术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个大案的成功破获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案件资料显示,当时警方手中的犯罪嫌疑人脸图像无法识别,侦查陷入僵局,随后,苏光大获得的重建人像和犯罪嫌疑人二代身份证照片几乎一样。
这些年,栽在人脸识别综合系统这只“火眼金睛”里的犯罪嫌疑人数不胜数,人脸识别系统成了公安部门办案的左右肱骨。
一夫当关:筑起鸟巢安全屏障
苏光大说,科研成果要服务于社会。“9·11”事件、2004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等恐怖事件发生后,反恐安保工作日益严峻,苏光大开始关注公共安全领域。2008年,人脸识别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应用。
这是奥运史上首次采用具有“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2008年8月8日开幕式和8月24日闭幕式当晚,观众进入“鸟巢”,除门票外,还必须逐一在进场通道前“拍照”。持票人刷票时,摄像头在一两秒钟内抓拍人脸,定位面部关键点,并提取特征,随后将持票人和票内信息的认证结果同时上传到计算机,计算机存有观众事先提交的包含正面免冠照片的身份信息,如果上传的持票人照片特征与计算机数据库中已储存的购票人特征重合度达到设定的阈值时,便能获得认证并通过。这整个过程只需要两三秒时间。
在而后的残奥会开幕式、闭幕式上,该系统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这是人脸识别技术首次应用于奥运会,获得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安保部和票务中心的联合表彰。(文·志勇)
(科技日报)
作者:志勇
(责任编辑:罗园)
|
上一个生命科学: 盲目服用膳食补充剂或有损健康 下一个生命科学: “胃病”久治不愈 或是胰腺癌(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