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玉棺彰显主人尊贵身份(观看组图)
金丝楠木整齐地码砌在棺室外围,虽然已经被焚烧或损毁,但是依然能看出每根金丝楠木直径都在30厘米左右。而这种结构,就是著名的“黄肠题凑”,在西汉时期,只有帝王陵墓中才会出现。目前全国范围内只发现了14个黄肠题凑规制的汉代墓葬。前天,记者在盱眙大云山汉墓的考古现场发现,在1号墓的墓室结构中,就有这样高等级的“黄肠题凑”结构。相关专家表示,如果不存在僭越等特殊情况,墓主人的身份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就是带头组织“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点击查看相关新闻回顾)
【证据】1
时代符合
现场:墓室回廊里发现“钱柜”
到达1号墓时,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棺室外围进行清理,据现场考古人员介绍,在棺室外围的东西两侧,他们各发现了一条回廊。虽然因遭受破坏,已经坍塌,但是工作人员基本掌握了其构造。“每条回廊都分上下两层,每一层都用木头隔成了多个房间,里面摆放不同的器物。”考古人员介绍,虽然墓室的棺室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两侧放置各种宝贝的库房———回廊,还没有发现人为破坏的痕迹。这里是存放随葬品的仓库,饮食用具、生活用具等等一应俱全。
在回廊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大“钱柜”,这些铜钱一枚枚整齐地码放在一起,水平地堆叠起来。
考证:钱币是墓葬断代重要参考
现场的考古人员介绍说,这样大规模的钱币出现,肯定是作为陪葬之用的,这些钱币都是墓主人生活的年代所大量使用的钱币。“这些铜钱学名 ‘四铢半两’,是在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开始造的,直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钱,并在全国推广,这样,四铢半两才退出历史舞台。有了这样大规模的四铢半两的出现,墓主人的时代就可以基本敲定,肯定是在汉武帝元狩五年之前。再加上墓葬中一些陶器、兵器等工艺和特征等,就可以把墓主人的时代圈定在汉景帝时期到汉武帝早期。而刘濞的生活年代完全符合这样的条件。”
【证据】2
地点符合
现场:陶器残片留下“东阳”二字
大云山西汉大墓规模巨大,虽然经古代、近现代的盗掘及多年来开山采石的破坏,墓葬及墓园结构遭受破坏,但通过这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基本确定出墓园的平面结构。虽然经过数月的发掘,在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但是到目前为止,带有文字记载的并不是太多:一支竹简,但是上面记载的内容还有待红外线设备进行扫描确认;一个铜鼎,上面写着“大官寺鼎”四个字,据考古人员介绍,大官寺是皇宫或王宫的一个机构;还有就是一个写着“东阳”字样的陶器残片了。也正是这个残片,再次将墓主的活动区域有了一个界定,肯定与当时的东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大云山就紧邻东阳郡遗址,古时就处在东阳郡的范围内。
考证:墓葬正好处在刘濞的封地内
考古人员介绍说,公元前201年,因为在对阵项羽的战斗中有功,汉高祖刘邦就封堂兄刘贾为荆王,都三郡五十三城。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以东阳封贾”,意思就是说,当时东阳是刘贾的封地。因为当时此地距离中央政权比较远,后来刘贾去世后,皇帝要选一个狠角色来镇守此地。而此时,刘濞就成了最佳人选。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是皇族。而且,刘濞随从刘邦击败叛军英布,是个有勇有谋的厉害角色,这样刘邦对其相当看重,就封其为吴王,而其封地就是当年刘贾被封的荆国,只是把荆国改成了吴国。”可见,东阳也正是吴王刘濞的封土,在大云山选择自己的墓葬地址,很正常。
【证据】3
墓葬规制符合
现场:黄肠题凑等是帝王级待遇
在前两次的采访中,考古人员不无激动地给记者介绍了1号墓和2号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以及玉棺,而这次,在1号墓中,考古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