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比较”过分自信与实际过分自信之间无差异 |
|
|
来源:《心理学期刊》 更新时间:2012-8-24 12:56:44 |
|
|
过分自信是决策领域里一个最为稳定的发现之一,它是指决策信心高于决策的正确率。但过分自信领域里这些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就是其测量方法的有效与否。“同伴比较”问题(peer comparison question)作为测量过分自信的工具之一,在测量过分自信时已被很多研究所采用,该问题的形式如下:
请设想随机选取100个密西根大学的学生,他们的性别和你相同,入学时间也与你一样。假设你是这100人当中的一个。如果按照这100人数学能力进行排序,你认为有多少人(0-99)会高于你?
根据Lee等人1995年的研究,如果被试既不过分自信也不过分不自信,他们对自己相对于同伴的排名的平均估计应该是50%。过分自信表现为高于这个点的估计,不自信则相反。
尽管对“同伴比较”过分自信这一测量工具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效度却受到了质疑。Colvin和Block认为,对一个抽象人(如一个中等人)的判断在测量自我估计偏差时是一个不合适的指标,因为50%作为一个平均数,并不能将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和错误认识自己的人做出有效区分。那么,就更不必说“同伴比较”问题中对更加抽象的人(相同学校、相同性别和相同入学时间)的判断,能否有效测量到自我评估评价中的偏差了。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同伴比较”所测得的过分自信与一般性知识问题所测得的过分自信之间相关非常低。尽管一般性知识问题所测量的过分自信的准确性受到了诸如所选被试和所选题目等方面的质疑,也有研究者提出两种方法所测的过分自信的机制不同。对于二者之间相关较低这一问题,一个可能解释就是“同伴比较”过分自信没有真正测量到自我评价中的偏差。针对以上质疑,并考虑到目前尚缺乏对“同伴比较”问题效度验证的现状,李纾课题组采用了有正确答案的现实问题对“同伴比较”问题的效度进行检验。采用这种方法的逻辑是,如果“同伴比较”问题能有效测量到过分自信,那么,“同伴比较”过分自信应能反映出被试的估计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距。
该课题组开展了三个研究。在研究一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在期末考试前,对自己期末考试中四门功课的总成绩排名进行估计。在期末考试后,实验者在教学秘书处领取到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实际成绩排名。结果表明,男生组和女生组的“同伴比较”过分自信均可以有效预测实际过分自信(自我估计排名与真实排名之间的差距),且“同伴比较”过分自信与实际过分自信之间不存在差异。研究一仅是针对一个被试做出一个整合性预测的结果,如果事件被解析,一个被试同时做出几个分预测,那么,“同伴比较”问题是否依然有效?在研究二中,每个被试按要求对自己每门功课(共四门)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进行了预测。研究二的结果再次验证了“同伴比较”过分自信可以作为实际过分自信的预测指标。尽管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都表明可以使用“同伴比较”问题对实际过分自信进行估计,但其检验效力不免受到所选题目的影响。考试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常经历的事件,估计学习成绩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事件,研究结果是否会受此影响?为回答此问题,研究三采用了学生尚无经历的与“求职”相关的一些问题(找工作的时间长短排名、找工作的花费排名、找到合适工作前经历的面试次数排名和找到工作的工资排名)。研究被试为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大四学生。在被试做出以上自我判断之后,待他们毕业离校前一周进行回访,获得所问问题的实际答案,并计算相应排名和实际过分自信。结果再次与研究一和研究二相一致,男生组和女生组的结果均表明“同伴比较”过分自信与实际过分自信之间没有差异,且“同伴比较”过分自信是实际过分自信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该研究具有如下理论意义:首先,从方法学上,肯定了以往将“同伴比较”问题作为研究工具的研究结果;其次,由于“同伴比较”过分自信可以有效预测真实过分自信,故在无法获得真实绩效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工具对过分自信进行研究。
但本研究结果仅是在过分自信较高的亚洲文化中得到验证,该结果能否在过分自信较低的西方文化中得到验证还是一个并未解决的问题。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科学技术: 50岁开始锻炼也有益健康 下一篇科学技术: 艺术家拥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
|
|
|
|